今年中央在全党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教育活动,最近我和单位同志在一起集体学习或者自学时,经常想起上大学时讲授《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的张万禄老师,张老师的音容笑貌不断萦绕脑海展现眼前。询问打听了张老师近况,知道他虽已年近九旬,依然安康,精神矍铄,激动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张万禄老师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西安政治学院等军史院校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22年,1984年转业至西北政法学院担任教授,继续教授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史,曾兼任陕西省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毛泽东成长的道路》(合著),于1987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院校政治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全国出版社系统“首届读物”二等奖,1989年秋被国家教委选定为全国青少年读物。独著的《毛泽东与新中国的诞生》,至今已再版再印多次,为青少年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普及性的通俗历史读物,影响较大。
张老师学识渊博。他给我们讲党史,思路清晰,掌握的资料非常丰富。我们文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相对多一些,但在张老师的大课堂,大家都会被他讲授的丰富鲜活的史料所吸引,都会静心瞩目地聆听。他讲共产党的成立条件,讲共产党历史人物生动活泼的生活工作故事,讲历史转折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具体情节,语言不很华丽,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沉醉,深得学生喜爱。张老师撰写、宋任穷同志题写书名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送了我一本,我一直珍藏至今。
张老师情感充沛。他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极高。他常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生活动态,教授人生道理,传授学习方法。有次他来到我们宿舍看望学生,即刻被周围宿舍学生包围起来,他就非常高兴地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时的党史知识和生活体会,夜深时大家才依依惜别。1985年刚入学时,我写了篇小论文《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在井冈山生存?》作业,老师看后,写下了将近一页的批阅意见。他没有责备,没有鄙视,给予更多的是赞誉和具体的修改建议。他情意深切的鼓励我继续努力,好好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用的人。这对我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都影响极大。当年我的入党志愿书里面好多对党的认识,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认识,都有张老师教诲的印记。
张老师注重客观。他讲授的历史事实大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一些掩盖历史的资料和歪曲历史的言论,他厌恶至极、不屑一顾,并经常针锋相对,及时申明观点;他客观评价我党历史人物,尤其是在党的发展历史中犯过错误的人物,在一些历史转折关头发生的可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或小事;他会旁征博引,借古论今,用史料验证昨天发生的事情,讲评现在发生的事情,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些都对我们学理论学法律的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之所以称张老师为先生,一是因为张老师是八十年代,最早一批也是较少的一些讲授共产党历史的教授;二是因为张老师到政法讲党史,当时就有党史著作出版,我们学生也都佩服他是富有经验的党史专家;三是因为张老师具有学者的雅量、志士的坚强、文人的清高气质,具备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毫不畏惧一些事情的学生气十足的年轻人崇敬的条件。
张老师虽已年近90,但笔耕不辍,曾几度修订出版发行《毛泽东与新中国的诞生》。这本书我没有看过,但看介绍知道这本书较为系统地记叙了毛泽东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最基本的革命实践、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最基本的革命经验——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较为系统地记叙了新中国诞生的基本过程,从而教育大家走毛泽东指引的道路,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该书史料翔实,论证充分,观点明确,诠释清楚,在理论界获得了好评。
有一些时光,已经深深镌刻在记忆中。这些年来,很少见到张老师,我常常因此自责。我应该去见见老师,去拜访老师,看看老师的书,感受感受张老师的先生气息。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了解过去,就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我们现在既然重学党史,就要认真领会,学懂弄通,坚持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学党史昭示我们的是:我们这代人要承担起并完成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每个人都要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也要教育引导身边的人一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