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离退休管理处网站!

  1. 首页
  2. 关工委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关工委

“双十一”退休双职工爱情故事专访 ----关心下一代实践活动

  • 来源:离退处
  • 发布者:离退处01
  • 浏览量:

“双十一”退休双职工爱情故事专访

----关心下一代实践活动

近日,我处和宣传部共同举办了“双十一”退休双职工老夫妻爱情故事专题采访报道活动。

该活动得到了四对夫妇的响应和大力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  通过鼓励老一辈给我们广大师生讲述他们的生活、爱情故事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落实,也是学校“全员育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离退处充分挖掘老同志这一宝贵教育资源,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的一次工作创新和实践。

虽然这项工作开启与完成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困难,但我们没有轻言放弃,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针对退休老同志们比较低调与保守,含蓄不好张扬,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在此特别鸣谢:张鸿骊赵玲孙振中李冬华高全仁康引娥徐德敏陈彩贤四对夫妇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在广大师生中多举措、多渠道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尤其要告诉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就不能缺少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生活观等。

    当听到老师们这样说:“接受这次采访是我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当听到同学们这样说:“看了老师们的故事后,当天晚上就给家里老人打电话聊了许多”“这是我们参与的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时,我们就倍感鼓舞,今后离退处每年都会继续搞好这项活动,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老前辈们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并从中有所借鉴,也希望引起更多人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关怀,欢迎更多的老同志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附上相关报道文字(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

1张鸿骊与赵玲

张鸿骊,1947年出生,教授,中共党员。19716月起,先后在千阳县教育局、西北轻院纺织系(现西安工程大学的前身)工作,曾在西北大学学习、陕西师范大学读研,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年底分配至西北政法学院任教至退休。曾担任本科生哲学原理”“系统科学”“科学方法论等的授课任务,1992年秋起担任我校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哲学原理”“科学技术哲学等课程。2008年秋退休后至2020年初,曾担任校教学督导工作,并任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赵玲,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退休前在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务办工作。19716月至19886月,先后在碑林区南稍门小学、碑林区教育局党办等单位工作,其间于19849月曾考取中共西安市委党校理论干部培训班(大专)脱产学习两年。19887月调入西北政法学院,20032月退休。

你的陪伴,就是世间美好

说起二人的相识,张鸿骊老师回忆道,我当时在西北轻院纺织系工作,我父亲在省纺织局工作,赵玲的父亲在纺织系任教,两家老人虽相识,但我俩从未谋过面。赵玲老师接着说见面之前,就听我父亲和身边的人说起过他,肯与人交流,乐于帮助人,在单位干活舍得出力,再加上我俩同为下乡知青,共同语言可能会多些。对他的第一印象嘛,瘦高个儿,人挺精神,很健谈。俩人相识相知大约半年,便定下了终身大事。谈及当时结婚的条件,张老师拿出当年的结婚证,在证的边缘可看到手写的水果糖已供叁斤,他俩的工资都不高,生活比较拮据。就是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二人结为夫妻。

结婚之后,二人感到他们之间不只是简单的婚姻关系,更是亲情。我俩偶尔也有拌嘴,但过后谁也不会把它搁在心里头。在婚后生活中,二人基本属于工作型的,婚后大概七、八年的时间里,张老师基本上是在学习、进修、读研,因而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靠赵老师操持,那时她就像是肩上挑着一根扁担,一头是工作,一头是家庭,两头都重要,都不敢放下来。在忙碌疲惫而又平常简单的生活中,两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扶持,携手相伴走过了这么多年。

退休后,两位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起看书,书里好似世外桃源;一起读报,报纸里有大千世界;一起看电视,观察人世纷繁;一起旅游,看遍壮美河山。在希腊圣托里尼岛旅行时,张老师租车带着赵老师自驾游,那是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经历,也是在那段旅程中,他们感受到难得的自由与轻松。

两位老师谈到,在他们这个年龄,更要把握当下,放平心态,珍爱健康。平时处理好家庭关系,在空闲时能与旧同事、老同学聊聊天,有机会外出旅游,这就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事情。

2孙振中李冬华

孙振中,1944年生,教授,共产党员。自1968年西北政法学院(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后,曾先后在新疆伊犁州军区接受部队再教育,在伊犁昭苏县革命委员会工作8年,在伊犁州日报社当编辑记者3年,在原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任教3年,河南大学法律系任教4年,19883月到西北政法学院任教, 20077月退休。

李冬华,1949年生,会计师。1972年从事财务工作,先后在新疆昭苏县外贸局、伊犁州药材公司、原中央第二政法干校、河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工作,2006年退休。2008年至2013年西北政法大学财务处返聘工作。

她好,所以是她!

谈及二人的婚姻,孙振中老师感慨:婚姻是人生的重要经历,是一个考验点,和工作、前途、人生都有很大关系。孙振中老师和李冬华老师因书信结缘,透过文字了解对方,在同学的介绍下结为夫妻,如今已走过了五十一载春秋。

工作上,年轻时的孙振中老师格外忙碌,家里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李冬华老师的肩上。孙老师在学校教书育人,李老师则积极配合孙老师的工作,为孙老师安排好生活上的一切事宜。每日为刚下课回到家的孙老师备好糖开水,补充能量,早已成为李老师的一种生活习惯。

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常有争论,但从不吵架,遇到分歧一定先反省自身。你看对方有缺点吗?有,缺点多得很,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既然他有那么多的缺点,你为啥还跟他过?那他的优点也多啊,他的优点就像太阳,太阳一出来就看不见星星了。李冬华老师这样说,而孙老师的一句她好,所以是她,便将二人这么多年的感情完整述说。细数流年,二人相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包容二字。结婚前,他们对待婚姻都足够严肃认真;结婚后,二人相互磨合、相互理解,即使遇到问题,也绝不会提离婚二字。二位老人觉得他们是先结婚后恋爱,因为他们都相信真正的爱情不是一时热情,而是岁月在年深月久之后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转而变成了另一种更坚固的维系——亲情。

对两位老师来说,退休意味着一种新生活的开始。利用退休时间,孙振中老师自2018年起,开始编写族谱(包括四个自然村)并全部以手写的形式完成,而李老师则经常参加离退处组织的合唱等文艺演出。退休后,两人逐渐多了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散步、打拳、打台球……并且二人现在正着手准备共同编写家庭档案史,传承家风文明。

两位老师告诫青年人,一个人年轻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难以预料,但我们不能被困难压倒,要学知识,有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与气质。谈到青年人面对婚姻时,他们都认为对待终身大事要严肃认真,找到那个合适的、能够共度一生的伴侣,而在家庭生活中也不能丢失独立的自我,过分依赖对方,这样,两人的婚姻才能走稳、走远。

3徐德敏与陈彩贤

徐德敏,1941年生,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西安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先后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省人民法院工作,1980年回校从事经济法教学与研究,1985年牵头筹建经济法系(现经济法学院),1992年晋升法学教授。曾任本校教学督导专家组组长,是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经济法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等。曾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合同法》起草。

陈彩贤,1941年生,中共党员,中师毕业,1983年调任西北政法大学工作,曾任劳改法系工会主席和办公室行政秘书。

我给她的,还远远不够……”

两位老师1968年初经人介绍相识,同年426日结婚。当时二人家中都不富裕,办婚礼的时候没有结婚照,没有新衣服,就连请客吃饭也要赊账。徐德敏老师谈到在婚后,夫妻之间要包容、忍让、沉默、协同,他们两人相濡以沫数十年的生活,也正因此平淡却不失幸福。

因为不想让孩子们担心,徐德敏老师生病住院都是陈彩贤老师独自陪着。有一次,医院诊断徐老师可能患有结肠癌,陈老师得知后即使心里难受,也只是打电话向亲家倾诉,还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每次视力不好的徐老师去医院时,陈老师都会一路陪他到车站,等他上了车再去忙自己的事。

回忆过往,徐德敏老师对爱人深感愧疚。结婚后,他在外地工作的十几年里,陈彩贤老师独自一人将家里打理得很好,而现在徐老师希望自己能够多陪伴妻子,弥补自己心中的亏欠。别人都说我做的很好,我却觉得还远远不够。前些年她患了严重的脑溢血,在重症监护室待了十几天,我就每天给她写纸条鼓励她。

当时每个星期只有一次探病的时间,一次只有两个小时,我每次进去看她,她都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就进去给她按摩。我当时穿着防护服,满身是汗,但又总是忘记时间,每次护士提醒我时间到了,催促我离开,我才舍得走。虽然陈老师当时看不到,如今也记不起纸条的内容,却也能感受到那些字条中传递给她的温度和力量。那些没有回复的字条诉说着徐老师的牵挂与担心,也是他们温暖爱情的珍贵见证。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深情尽耐担。

夫妻二人都曾经历过病痛的折磨,深感身体健康的重要。在徐老师看来,保养好身体,经营好家庭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没有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小家庭,就没有美好的大社会。徐老师作为长辈,更是语重心长地叮嘱年轻人:与浮躁保持距离,让真诚常伴自己。在为人处世上沉下心,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这便是生活的真谛。

4、高全仁与康引娥

高全仁,1939年生。教授,中共党员。1960年考入西安政法学院新闻系,曾任新闻系甲班班长、系学生会主席,1964年毕业,分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198110月调任西北政法学院政治理论系辅导员,后任学校学生科科长,法律系、法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2000年退休。

康引娥,1942年生。1961年神木师范毕业,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分配至神木马家窑等小学教学。1968年赴疆,在乌鲁木齐小学教学,1981年与丈夫一同调回西北政法学院工作,历任图书馆助理研究员,主任科员等职。

共赴新疆,我将无我

他们忠心向党奔赴新疆,18年的坚守,书写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故事。

两人上学时经人介绍相识,当时康引娥老师考虑到他们都还在读书,没有立刻答应。三年后,高全仁老师以一纸书信表达心意,这一封迟来三年的情书使二位终于在1959年结发为夫妻。

高老师21岁时,考入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也就是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在四年大学生活中,高老师成绩优异,曾任学生会主席与班长,同时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毕业之际,因为一句“要起带头作用,到新疆去”,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选择奔赴新疆,投入到祖国建设之中。

五年后,面对赴疆工作的机会,康老师作出了与他同样的决定——到新疆去。那时,高老师并未得到爱人已到新疆的消息,康老师到达新疆后的第一件事也并非与爱人相聚,而是直奔岗位开展工作。两人共同在新疆工作的那些年里,虽共处一地,却仍是聚少离多:高老师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独自在家的康老师每天早出晚归,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完成工作,但她毫无怨言,理解并全力支持高老师的工作。

回望相伴相守的数十年光阴,他们将最好的青春留在了新疆,又一同回到西安工作,同为老党员,他们并肩走在为国为民的大道上,共同被授予“光荣在党50年”纪念勋章;而在被问到两人之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时,两位老人都默默摇头。其实,在两位老人眼里微不足道宛如家常的事情,正是他们漫长回忆里最闪亮的光点;这一路上的陪伴、理解与相互扶持,已是岁月长河中最深情的告白。

两位老人感慨,如今的年轻人赶上了国家发展的最好时期,要懂得珍惜,摒弃浮躁,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谈及此,高全仁老师回忆起自己的第一届学生,在他们即将毕业分配工作之前,他一人一自行车,走遍每一个学生的家,就是为了给他们每个人一个合适的归处。他们还叮嘱年轻人,在家里,互相信任是建立一个稳固家庭的前提;在工作中,切勿过于追求个性,拒绝精致的利己主义,要能吃苦,大格局,以小我成就大我,为祖国做出更多贡献。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4689368/rmh24689368

https://m.weibo.cn/status/4702480733048993?wm=3333_2001&from=10B7393010&sourcetype=weixin

https://www.toutiao.com/i7029318180405379616/?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637027396&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se_new_style=1&req_id=20211116094955010212077037147EE6B0&group_id=7029318180405379616&wid=1637053510757

 

 

                                             离退处

                                            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