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我们“80政”部分同学欢聚一堂,庆祝杨文汉老师90寿辰,非常高兴,非常激动。在此,衷心的祝福杨老师身体健康、福寿延绵!一会,杨老师还要再次给我们上课,请大家拿出当年上大学的劲头,用心聆听杨老师新的教导。
大凡学拳的和习武的,要想学出名堂,一般都会琢磨投考到一个名气比较大的门派,再拜一名有真功夫的师父来学习。我们有幸在1980年考入西北政法学院,又有幸拜杨老师为师,学习修炼政治经济学,这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我记得,当时在西安的高校中,开设政治经济学专业或者类似专业的有三所大学,西大、师大和政法,有一年三所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开过一次学习交流会,相当于习武行的比武切磋会。那次交流会的具体情况已经记不清了,但总体感觉是,我们政法的“杨家拳”,犹如太极,圆润细腻,刚柔相济,似乎与西大的“何家拳”不相上下,各领风骚。
大学四年,我们既修炼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套路,也初步学习了杨老师的“独家秘笈”。这个“独家秘笈”,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杨老师倡导的,对待任何事情和问题,都要深入地去“挖一挖”、“抠一抠”。经过40多年的实践和感悟,我理解,要真正掌握杨老师的“独家秘笈”,首先,要有“挖一挖”的理想和情怀,解决“为谁而挖”的问题;第二,要有“一挖到底”的精神和干劲,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第三,讲求“挖”的方式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最后,处理好“挖和埋”的关系,确实挖不下去了,把原来挖的坑埋了,换个地方再挖,不钻死牛角,懂得变通。如果你对“挖一挖”还想作更多的了解,那就去读一读杨老师的《无尽的回忆》吧!
今天的这个场面,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和他的弟子们。在孔子和孟子两位先贤之间,我更喜欢孔老夫子的性格和为人。夫子一生四处奔波,辛苦困顿,但他始终保持乐观向上、敦厚善良、率真睿智、勤奋好学、风趣幽默的脾性。特别是他和弟子们的相处之道,堪称后世师生相处的典范。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栩栩如生,妙趣横生。有一次,夫子带弟子们去了卫国,漂亮的卫灵公夫人——南子,单独召见了夫子,出来后,夫子面露悦色,子路就对夫子发脾气,说你怎么能去见这个女人呢,气得夫子无法解释,只能对天发誓。这件事史书记载不详,但可见夫子的可爱和师生关系的坦诚。我们上学期间,也常常给杨老师出难题、怪题,但杨老师脾气好,要么娓娓道来,一一作答;要么循循善诱,平等讨论。不仅如此,杨老师还经常对我们“80政”同学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观古察今,我觉得在杨老师身上,就有许多孔老夫子的影子。如果孔老夫子活在当下,他的形象,他的性格,他给学生讲课的那个“范”,就应该是杨老师那个样子。话说到这里,我就暂且当一回“子路”,开一个玩笑,也向我们的夫子提出一个难题,您心中的南子是谁呢?您对美好的女子有什么看法呢?
今天,我们“80政”送杨老师的祝福语是“师泽绵长”,这对应了“79政”的“厚德载物”。“师泽绵长”四个字,是满平同学提出来的,赢得了大家的一片叫好。我这几天总是在想,“师泽绵长”既是我们对杨老师的祝福,更是杨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我们如何才能把杨老师的文脉或者叫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我笼统地想,我们班几十号人分布在天南地北,有的人后来还去了国外,经过四十多年的播撒,杨老师的文脉至少传承了几十万人吧。我仔细地想,新宇等几位留校任教的,以及在其他学校和科研单位工作的同学,他们基本上都没有离开所学专业,这不就是直接的传承吗;薛健同学把儿子薛坤送到政法大学工作,这不就是传承到了下一代了吗;特别是当松文、引长同学在和孙子、孙女讨论交流“两把斧子换一只羊”时,我体会,这种传承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基因里,渗透到了我们的血脉里,必将世世代代,永不熄灭。
我还没有孙子孙女,偶尔路过幼儿园时,总要停一停、看一看。最近在幼儿园门口听到一首《挖呀挖呀挖》的儿歌,我就瞎想,这首儿歌应该起源于四十年前杨老师的“挖一挖”吧,首创者和知识产权应该归属于杨老师。弘一法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看来,四十年前杨老师的循循叩问声,似乎还在历史的峡谷中回荡。我们是最早跟杨老师学唱政治经济学的《挖呀挖呀挖》的,更有责任和义务把政治经济学的《挖呀挖呀挖》,永远传唱下去。
今日之西北政法,已有别于昔日,但在我们昔日之学生心中,杨老师将永远青春不老,韶华永驻!
下一篇:天然气安全牢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