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离退休管理处网站!

  1. 首页
  2. 枫叶文苑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枫叶文苑

谒《张子祠》记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者:
  • 浏览量:

2014年8月15日,应一些退休老年人之诉请,我挑头办起了《西北政法大学退休老年人中华古诗、文研诵会》,每周三下午在离退处活动室二层教室,研讨一次中华古诗、文。此自发的民间活动得到老教授协会积极支持。与讲研同步,去年(2015年4月),老教授协会支持我们这个研诵会去蓝田参观了《蔡文姬纪念馆》。大家感受颇深,念念于心。今年,因“习马会”,台湾媒体赞习、马祖上均与“关学”有关。我在讲课中便不得不“鸭子上架”式简单提到我所知的“关中书院”门楹上所书“四为”楹联。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该书院办学宗旨。时值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张鸿利老师在坐。他随即补充道:“这四句是北宋张载所提。张载故居就在眉县,横渠镇。因此,此四句又叫”横渠四句。”于是研诵会全体成员热烈希望张老师向老教授协会反映大家的要求,再像组织我们参观《蔡文姬展览馆》一样,组织我们去一次张载故居参观,以实地考察形式,加深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识。这个要求的最终实现,便是今年(2016年)4月27日“谒《张子祠》”的成行。

4月27日晨7时30分,一辆车载我们一行36人驶出西北政法大学北校区大门,向目的地——《张子祠》而去。适值雨后初晴,阳光照耀,兴奋加激动、加感谢,使我们这些老年人也青春之心勃动,全然忘却老之将至!车上人们叽叽喳喳,张鸿利老师因此前已先探好路,车过马嵬驿站,张老师忙用喇叭告知大家:“马嵬驿到了!”我也激动不已,站起来说:“这就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赐死杨贵妃处啊!”车已疾驰而过,我们俩的点评式的解说也许并未引起全车人的注意,后来我才知道,包括我们这个研诵会的成员,虽然他们均是步入退休年龄段,但“文革”,那个对所有文化知识均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脚”的时代,正值他们上中、小学时代。因此,杨贵妃、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句子,他们许多人甚至还未听说过。我怎能一厢情愿地在疾驰的车中点念几句长恨歌便勾起他们的回忆和想象呢!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想:“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是需要多少代有志者薪火相传的努力才能一点一滴积累而成。而破坏起来却只要几下、几多下便使积淀的成绩‘忽啦啦,如大厦倾!’瞬间便灰飞烟灭了。而砸烂之后要再重新恢复却又要也许一、两代人的努力呢!然而,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快速飞驰时代,再一点点恢复并要人们认知这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却又是多么地缓慢!但无论如何,这项工作总要有人去做。从孔子叹息‘礼崩乐坏’,而他却‘述而不作’地开中国教育之先河,到韩愈强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到张载写‘横渠四句’办‘横渠书院’,再到冯从吾承袭其志,办‘关中书院’,再到于右任自认是张载的学生,再到‘关学’如今又被台湾媒体强调和大陆学者的再整理。文化的传承从来不就是这样么!”于是,我释然了,便又融入了车上兴高采烈说话的人群中。

    车直接驶到《张子祠》门前,下车进张子祠前,见门外又一块牌子“横渠书院”。进入大门,初感觉有点像蓝田《蔡文姬展览馆》或去年参观过的《安吴堡青训班》,但立即又觉得不像了。我明白,“像”是因为这些地方都保有解放前关中地区院落的格式;“不像”是因为迈进大门后,眼前所呈现的院落的大小、深浅、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的不同。

    蔡文姬纪念馆是1992年修建,因1959年郭沫若即写《蔡文姬》,发表于当时的《文学遗产》期刊上,不仅以史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为蔡文姬这位命运坎坷,但在中国文化复兴的东汉末年到晋初的史学贡献上起了补白作用,值得大书一笔;且在对历史人物评价上,首次为曹操翻案。改变民间戏曲中素以“白脸”塑曹操为奸臣的错误观,将史学家的研究推进到引领大众文化的作用中。再加以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已启动。1957年,蔡文姬墓被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文物。1992年,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之后,蓝田蔡文姬纪念馆已修成。那时代,关中地区农家院落就是那样。只不过,作为纪念馆,其大门略深于一般小院,有古文化高门楼风的遗迹可展现。

    泾阳《安吴堡青训班》遗址,是因为该地原系解放前富有的大地主家庭的老住所。当时的豪绅大户,建筑的目的,至少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世代居住之所,全系坚固的青砖到顶的房屋,高门大户。一栋房屋,保护好一些,一、二百年不成问题。而又因“安吴堡青训班”是抗战时期即1937-1939年为培养和输送爱国青年去延安的基地,故从解放起就定为革命纪念馆,所以,房屋建筑均因而免受文革的打、砸、抢、烧,完整地保留了从清末开始以来,陕西关中典型地主乡绅家族院落的原貌。

   《张子祠》,是北宋张载致仕之后,返回故里,真正想办学校,传播自己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而设“书院”,教育学生之处所。中国古代的儒学,从孔夫子开始,便是理想主义的。真正的儒学学者们,正如王蒙所说,是文化理想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他们主张以文化育,以德引领,以礼规范。他们要在世道人心上狠下功夫,强调的是心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王蒙《诗教》载《读书》.2015.9)所以,儒学发展到宋代以后,便又有了分支,形成宋明理学。张载是北宋时代将理学发展了的一位贤人。他不做官,退居故里,便想要办学,把他的文化与道德理想主义通过愿接收他观点的学生们代代相传下去。这些人就组成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精英阶层。这些人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便可在自己为官的实践中推行理想的精英社会的改革,推动整个社会前进了。这些人从读书的“士”养身修性,进而为官就“出仕”了。所以中国自古便流传“学而优则仕”,就是说从“士”变成“仕”,文化精英们便将先进理念贯彻于改造社会的行动,于是历史的车轮也便因此滚滚向前行进了。张载教学生的地方就设立在他的家乡眉县横渠镇。那个学校就叫“横渠书院”,而他的教育宗旨是被称为“横渠四句”的那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解释一下这四句。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孔子说,“士志于道”,也就是说,“士”的使命就是探究、施行和维护天道。天道就是自然万物于人间社会的基本规则。

怎样懂得“天道”?那就要“仰观天则,俯察人事”。也就是说,普通民众的心事就是天道。因此,士们要维护天道,一定要懂得让普通民众能好好生存下去,至少,要让他们能安居乐业。国家尽量少发动战争,让老百姓各从其业,要少苛捐杂税;还要官员督促检察让百姓努力劳作,家庭和睦相处,邻里和谐与共。于是,张载提出他办学的第二句理念:“为生民立命。”

但是,在生民们有吃有喝,衣食无忧以后,必须对之进行文化教育,“以文化人”。这就是办各级学堂。孟子说过:“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途也!”那就是说,儒家认为,社会要有序生活,必须要有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从小孩子就教给他。所以从最低级的小学,要交给孩子的首先就是“孝道”,晚辈对长辈要“孝”,弟弟对兄长要尊重叫“悌”;而长辈对晚辈要“爱”,哥哥对弟弟要关怀、保护,也叫“悌”。所以孝悌是家族血缘间应有的情感和行为准则。再以儒家的博爱精神,扩而大之到全民族。而高等教育则一定要培养士的承担责任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培养人做君子。明德,就是强调“德治”。当士们从完整的教育系统接收教育后,他们走上社会,担任官职,就会以德治人。而这些从“孝道”到“德治”的知识在哪里写着呢?那就在孔夫子开始的历代先哲的论著中写着。至少,在“四书”、“五经”中写着,因此书院办学的第三点目的是:“为往圣继绝学”。给学生讲读科举考试要使用的“四书”、“五经”,而办学者在讲读四书五经过程,将自己的理解,对儒学发展的新理论也渗透其中。这样儒学也在不断发展前进,但儒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为国家培养德治人才,培养儒家礼治观是不变的。正像儒家鼻祖孔子所说:“以刑治国,民免而无耻;以礼治国,民有耻且格。”意思就是说,单纯像先秦的法家所强调的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老百姓被严酷的刑罚吓住,不敢犯罪了,但他们不懂犯罪的行为是无耻的。他们不犯罪不是自觉的,而仅是被吓唬住了。而如果以儒家礼治观教育他们,他们就明白了犯罪的可耻性而自觉地不犯罪。所以,儒家并不反对法治,只是他们更强调教育的作用,教育可以使绝大多数人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文化素养,文以化人。极个别不接受教育者坚持犯罪,那么,儒家也同意对他们法办。这就是儒家宣传的“不教而杀谓之虐”,而教育后仍坚持要犯罪的,那就超出了礼教的范围,自然要法办,这就叫“出礼入刑”。所以,儒家的继承者们,大都在一生追求自己的“天道”观。为官时,是恪守职业操守的好官、廉官;被贬或退仕,则努力从事教育,办“书院”教学生,希望学生能再做好官。张载便是这样的儒学者,他相信教育的化人作用,他努力办“横渠书院”,在关中地区都有影响,成为“关学”流派的创始人。他死后,北宋政府因他教育的功绩,尊称他为“张子”。“子”是对有学问且培养学生有成就者的专称。北宋政府为他修祠,表示纪念他,也表彰他的教育成就。因此,我们今人应带有崇敬的心情去祭奠他,所以叫“谒”,就是“拜谒”之意。当天《张子祠》的讲解员说:“外国来的参访者都十分恭敬地行大礼,韩国来的参访者甚至行跪拜大礼,我们也恭敬地行三鞠躬礼吧!”说完她虔诚地行三鞠躬礼,我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认真三鞠躬。这时,我的脑海中泛起孔子的话:“礼失而求诸野!”是啊,在繁闹喧嚣的大都市,人们早将我们先辈强调的“礼”抛到九霄云外,口中说的,脑中想的都是金钱。连“礼”,我们老祖宗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所强调的教育之初衷,现在反而是在从我国接受礼文化的韩国、日本、东南亚诸国还保留。又从他们那儿反馈回中国,且是反馈回曾有礼治教育传统的眉县,张子故里。城里人还骄傲什么呢?

    “礼失求诸野”,我不仅在张子祠的讲解员身上看到了,而且在张子故里的其他普通人人民身上感受到了。拜谒完张子祠,张老师说顺便看一下张载的墓地。因对墓地不熟悉,请教展览馆,副馆长立即让司机驱车为我们带路,他亲自陪同。而这额外的劳动,人家并未提只字报酬费的要求。而那时已是午饭时分,我们也无法给予人家工作餐的补偿。反而是,在去墓地的路上,一处农村低垂的空中电线挡住了我们的车路,张老师下车向路旁的农户借棍子撑电线,农户不仅热情送出棍子,还邀请张老师在她家顺便吃中饭,张老师谢绝了。当我们的车子从墓地返回时,那家女主人竟专程早早送出棍子等候我们,并再次邀请张老师吃饭。最然张老师也再次谢绝了她的邀请,但是,这种诚挚的乡下人待客之礼,我们在大城市早已多年不见,我又想起了“礼失而求诸野”。原来孔夫子的这句话一定是两千五百年前,他与他的学生在巡奔六国道途上的真正感受啊!我也想,正因为是张子故里,张子的礼制教育虽历尽千年,仍有遗风在民间。

    至于横渠四句之最后一句,“为万世开太平”,也正是儒家文化理想主义的特点。儒家学者认为经过这样认真的书院教育,培养出的儒生,他们以后出仕为官,就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德治”观当好官,为民办事,对民众教育,就譬如张载的好朋友苏轼一生当好官,身体力行,虽三次被贬,直至被贬到最远的儋州,仍不遗余力地办“儋州书院”。以致当他65岁时,才遇赦从儋州返回。然而他仍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是在个人处境最不好时,仍在行“天道”,为百姓办事。所以他在诗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书院教育如真能如此,就会使百姓万世太平了。这就是第四句话的意思。

    受到了张子故里和风暖阳的熏陶,返程的路上,大家讨论的话题便均是与张载有关了。我想这就是实地考察的好处了!大家赞扬张子、记他的“横渠四句”,也顺便赞扬乡村四月的风光。张子故里人民给参访者留下的极好印象,恰似一泓清泉流淌入人们的心田。

吃完农家乐的午餐,已是下午时分。返程,我们不沿高速公路走,而沿秦岭盘山路走,一路真是说不尽的秦岭秀色。我们久居水泥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此刻,真是在青山绿水的大自然氧吧坐车穿行。说不尽的秀色可餐,说不尽的呼吸舒畅。一贯晕车的我此时绝无晕车之感,只有无可言传的愉悦之心。因为氧气真是太充足了。《张子祠》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也是太让我们受益了。

远离了喧嚣、远离了斤斤计较的铜臭气,真是一次心灵的沐浴!

上一篇:游洽川

下一篇:《中国梦与民族脊梁》